平凉赋
作者:胡云安
崆峒山
夫平凉者,华夏故土,殷商方国,周之旧邦,陇右名郡。东临长安辅京畿,西控兰州震边陲,南襟宝鸡揽秦岭,北扼银川定朔北。成纪伏羲,瑶池王母,黄帝问道,周祖农耕,文王伐密,针灸鼻祖,皆始于此。秦置乌氏县,汉设安定郡。苻坚平前凉,平凉得斯名。唐宋称渭州,清初划甘省。今辖崆峒区、华亭市和泾川、灵台、崇信、庄浪、静宁五县。面积一万一千平方公里。人口二百二十八万。为陇东粮仓、畜牧基地、皮毛之阜、煤电之都、旅游胜境、文物宝库、历史古城。
数胜迹重重,闻仙风阵阵。溯游踪历历,观紫气层层。天地鸿蒙,挺黄土之脊梁;沧海桑田,呈华夏之曙光。巍巍太统,生命初史之地;滔滔泾河,人猿揖别之场。制陶器,兴渔猎,部族演进古国;启农耕,设郡县,文明步趋辉煌。中原与漠北分野,兵家必争之垒;游牧与农耕交织,民族融合之乡。要冲古丝路,沟通中西,商贾旱码头;横跨大陇山,甘陕门户,陇东“金三角”。雄踞关陇,威震西陲;秦腔秦韵,水连泾渭。
我之平凉,古风泱泱。膏腴之野,万类麇集;深渊大泽,龙神兴焉。于兹际会风云,于兹激荡雷霆。古成纪,诞伏羲①,关山之阳画八卦,葫芦河畔施教化,越世八千载,脉传十亿孙。广成子,赤松子②,崆峒弘法启民智③,天下道学源于斯;轩辕帝,求至道④,垂拱而治铸帝范,黄老之学自此始。三教洞,共荣尊,止于至善归一宗,和谐大同煌国魂。周文王伐密须⑤,设坛祭天,遂有古之灵台⑥;西王母降瑶池,夜宴穆王,圣迹今之泾川。后稷公刘⑦,教民稼穑;凤鸣岐山,先声于兹。嬴政祭天,两畤赫然⑧;王师驰骛,纵呼池苑⑨。倮氏牧畜,马牛谷量⑩;陇右之野,粟麦盈仓。周秦汉唐雄风起,拓域开疆;浮渭据泾藏重器,国运鼎昌。
绿色心情(作者:汪少华)
我之平凉,英雄竞骧。古来征战地,群雄逐鹿场。犬戎驱幽王,乃有西周东迁;先秦伐猃狁,春秋霸主西渐。秦始皇登临崆峒⑪,展千古雄姿;汉武帝六幸安定,为巡疆固土。唐太宗征讨薛举,剑指西陲;郭子仪朝那平叛,孤胆神威;龙隐寺李亨募兵,靖乱始扉;李元谅勇救劫盟⑫,帝谥“庄威”;宋王朝对峙西夏,鏖兵好水;女真族式微遁迁,完颜余脉⑬。王气东移,边患未已;关陇落寂,纷争难息。范仲淹为帅泾州,改军制、高垒筑、安黎庶,名满边庭;左宗棠督军西征,植杨柳、开皇渠,修书院,泽流平泾。时至现代,风采昭垂。邓希贤留足迹⑭,赞播火期天亮。冯玉祥建军校,壮大有生力量。张学良两视察,联共抗日救亡。吴焕先捐躯四坡村⑮,热血浇黄土,浩气恒恒;毛泽东挥师过平凉,赤帜啸西风,铁流滚滚。种树种草,耀邦视察;改造山河,“反弹琵琶”。
我之平凉,俊彩之邦。自古地灵生人杰,更以人杰耀地灵。皇甫谧著《甲乙经》⑯,针灸鼻祖,遗爱陬滨;赵时春政学俱优⑰,文有汉骨,诗有秦声。牛门两宰相⑱,兴利除弊,中兴之臣;梁氏七封侯⑲,中枢辅弼,举足重轻;皇甫四将军⑳,护国佑民,奇功殊勋;胡氏郡望地,安定堂号㉑,千枝一本,天下仰国光;鼎彝铭烈祖,临泾丕基,万载洪脉,世间尽簪缨。张轨拱卫姑臧㉒,前凉奠基;吕光经略西域㉓,后凉称帝。皇甫一代名臣㉔,怀抱经邦利器;吴玠兄弟抗金㉕,支撑江山半壁。梁鹄创体“八分”㉖,乃功力雄奇;牛弘厘定刑律,为千古典籍;拱极佐襄复台㉗,蒙康熙嘉励。皇甫枚、牛峤、牛希济,政坛驰骋,文坛纵横,济济多士;李广、刘锜、杨子恒,金戈铁马,将星闪烁,熠熠生辉。
我之平凉,文蕴沃壤。名山胜迹,瑰丽神秘。神州崆峒名,“五岳推为伯”,西镇奇观;江山此台高,灵台三千年,古韵悠扬。王母故里回中山,怀古幽思之地;静宁成纪文化城,寻根祭祖之乡。治平城垣犹在,先祖遗风尚存。丝路重镇,商旅穿行;高人韵士,慕胜登临。司马迁西上崆峒㉘,觅帝踪仙迹;李商隐吟诗王母㉙,留《瑶池》七绝。李白神往㉚:“本家陇西人,先为汉边将。世传崆峒勇,气激金风壮”;杜甫心仪㉛:“君王自神武,驾驭必英雄。防身一长剑,将欲倚崆峒”。张三丰雅志孤高,避诏玄远;林则徐流放抒怀,宝墨刻悬㉜;邓廷桢踏访列仙,景仰咏叹;康有为夜宿香山,流连忘返;谭嗣同诗沐春晖,气吞河山;于右任寻亲访舅,梦萦魂牵。美景迤逦,珍宝映辉。五万年智人头骨㉝,贾兰坡赏析;大云寺佛骨舍利㉞,郭沫若称奇。古陶青铜美玉,独树一帜;百里石窟长廊,旷世胜迹。宋金三钟、延恩寺塔、银合纸币、泾州三碑㉟,个个非凡质品;柳湖晴雪、朝那湫池、云崖古寺、紫荆寺观,处处绝色美景。南石窟、龙泉寺、陈家洞、左公柳,多姿绚丽;弹筝峡、胭脂川、十万沟、莲花台,风光旖旎。柳湖书院,润瀚陇右文脉;百年一中,丕兴科第蝉联。穷乡僻壤,钟情翰墨丹青;山村野夫,崇尚礼仪诗书。崆峒武术,开派立宗;华夏武备,代有师承。博弈观胸襟,格局定输赢;社火春官诗,万民乐喜闻;秦腔皮影戏,天籁唱古今;陶瓷纸织画,方寸显乾坤。
平凉绿地广场
我之平凉,热土一方。白云一别间,流水千载后;龙吟彩虹起,虎啸青汉摇。登山寻旧梦,掩卷思哲圣。恒念苍黎,弘彰初心。固社稷之基,强民生之本。改革开放,与时偕行。西部开发,崛兴繁盛。科学发展,垂裕后昆。免除农税,亘古何曾?助寡济众,共享共庆。振兴乡村,历史使命。承载赓续,履任而远鸿。博施铸范,执着而躬耕。苦心孤诣,夙夜而在公。逢时变振长策,遇良机建钜功。览故土之新颜,脱贫弱之困境。庄浪梯田㊱,云端平畴,卓绝坚韧换来锦天绣地;泾川绿化㊲,原野葱郁,契而不舍赢得山青水碧。5A崆峒,倾国倾城。滨河环城,风情万种。城乡巨变,魅力无穷。驻芳引春,溢香播馨。山药如凝脂,百合沁心脾。绿色蔬菜之冠,中国苹果之乡;现代肉牛基地,能源势劲风强。“平凉红牛”,“平凉金果”,走出海外,称道宇内。产业兴市,有煤电、草畜、果菜、旅游四大支柱,施惠于民;文化名市,持古成纪、西王母、崆峒山、古灵台、皇甫谧、大云寺六大名片,蜚声著誉;生态立市,再冀关山披苍翠,更期泾水复清流。架构通途路网,重振陇东粮仓;决战煤电化气,主攻城乡一体。历劫复鉴,瘟疫匿声。运交否泰,斗转康宁。富民导向,实干兴邦。统领统筹,决胜小康。英才张翼,俊杰搏浪。百万儿女,奋发自强。励精图治,春秋华章。神彩神韵,美哉平凉!
辞赋未尽,歌以咏之:
伏羲画卦肇文明,黄帝问道天下闻。
王母瑶池犹重宴,广成赤松欲再逢。
玄鹤碧空翔盛世,钟鼓和鸣奏升平。
龙兴之地见虎跃,革故鼎新启鹏程。
注释:
1.古成纪,诞伏羲:据《帝王世纪》载,传说伏羲孕12年而生,故其降生地名成纪。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成纪县,西汉置。治今平凉市静宁县西南治平乡。
2.广成子,赤松子:晋葛洪《神仙传》:“广成子者,古之仙人也,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,黄帝闻而造焉”。《辞海》:“赤松子,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。相传为神农时雨师,一说为帝喾之师。”
3.崆峒: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区西12公里,最高峰翠屏山海拔2123.3米,有东南西北中“五台”,中台突起,诸台环列。古称崆峒山,亦称鸡头山、笄头山等。传说为广成子成仙,黄帝问道之地,素有“道教第一名山”之美称。《庄子》《史记》《山海经》《神仙传》《尔雅》等多有记载。
4.轩辕帝,求至道:《庄子·在宥》详载黄帝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黄帝“西至于空桐,登鸡头”。
5.密须:密须国在今平凉灵台境内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载:“密人不恭,敢距大邦,侵阮徂共,王赫斯怒。”密须国因不臣服于周,在周灭殷中首先被周文王所灭。
6.灵台:在今平凉市灵台县城内。周文王伐密须国时为举行祭天昭德仪式而筑。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记述了灵台修筑过程:“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。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”。
7.后稷公刘:周人始祖。定居泾河流域“务耕种,行地宜”,开农耕文化之先河,使陇东成为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多以“周道之兴自此始”,“歌乐思其德”。
8.嬴政祭天,两畤赫然:畤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五帝之所。秦先祖在今华亭市陇山最高峰五台山(海拔2749米)之阳,亦称吴山或吴阳,今称“莲花台”的地方,建有“上畤”和“下畤”,这里统称“两畤”,用于祭祀天地五帝。从秦始皇到西汉文、景、武帝等,多次到畤祭祀,至东汉后逐渐废弃。今华亭市建有“秦皇祭天广场”,以兹纪念。
9.王师驰骛,纵呼池苑:王师,帝王的军队。驰骛,奔走趋赴。《离骚》:“忽驰骛以追逐兮。”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上》:“东西南北,驰骛往来”。呼池苑,平凉曾是秦、汉、唐、明等朝代皇家屯畜强兵之重地。呼池苑在今华亭,是最重要的皇家马场之一,是国家快速机动精锐之师的战略武库。故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说:“马者,甲兵之本,国之大用。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,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。”
10.倮氏牧畜,马牛谷量: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,“乌氏倮畜牧,……畜至用谷量马牛。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,以时与列臣朝请。”“北有戎翟之畜,畜牧为天下饶”。古时平凉畜牧业极为发达,历为屯畜强兵之地,所养马牛之多要用山谷来计数。
11.秦始皇登临崆峒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,“二十七年(公元前200),始皇巡陇西、北地,出鸡头山,过回中”。鸡头山即崆峒山。
12.李元谅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李元谅(公元732—793年)唐代安息(今伊朗)人,名骆元光。唐德宗时著名将领,封武康郡王。唐德宗贞元三年(公元787)吐蕃与大唐会盟与平凉,吐蕃劫盟,骆元光拼命救出主帅,德宗嘉奖并赐李姓,改名元谅,加右金吾卫上将军,任陇右节度使,后赐赠司空。谥号“庄威”。今平凉崇信境内有武康王庙。
13.完颜余脉:金朝四太子金兀术、大元帅完颜宗弼之子芮王完颜亨、金朝末帝完颜承麟逝后皆秘葬平凉泾川完颜村,完颜氏自此走向衰落。作为守陵人的完颜家族,在此繁衍生息已八百多年。
14.邓希贤:即邓小平,1927年邓小平从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期满回国,前往西安时曾在平凉休整,约见地下党负责人彻夜长谈,称赞他们是革命播火人,并告诫其壮大组织,隐蔽力量,迎接大革命的到来。
15.吴焕先:红25军政委,1935年8月他与徐海东率部北上,在泾川县四坡村与敌激战时,壮烈牺牲,时年28岁。
16.皇甫谧:《辞海》载,魏晋年间作家、历史学家、医学家。字士安,号玄晏先生,今平凉人。博综典籍,屡诏不仕。著《黄帝针灸甲乙经》十二卷,另著《帝王世纪》《高士传》《烈女传》《玄晏春秋》等行世。
17.赵时春:字景仁,别号浚谷,今平凉崆峒区人。明嘉靖年间历任翰林院编修,兼司经局校书,兵部主事,山东按察司佥事,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提督雁门三关,巡抚山西等职。其诗文俱佳,同时代戏剧家、文学家李开先赞其“诗有秦声,文有汉骨”,为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。明著名思想家李贽在《佥都御史赵公》一文中称“说者以为有司马子长、李太白之风,不虚也!荆川唐公(顺之)于文士鲜所称许,尝有言曰:‘宋有欧苏,明有王赵’。”(王指明朝文坛“唐宋派”代表人物之一王慎中)。有《赵浚谷诗集》6卷、《赵浚谷文集》10卷,首纂《平凉府志》13卷存世。
18.牛门两宰相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牛仙客,唐开元年间曾任工部尚书、兵部尚书、宰相之职。牛僧孺在唐元和、长庆、大和年间曾任御史中丞、兵部尚书、宰相等职。二牛皆为今平凉灵台人。
19.梁氏七封侯:《辞海》载,东汉时期在今崆峒区境内的梁氏家族,先后有七侯,三皇后,六贵人,两大将军。对东汉中央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20.皇甫四将军:史载,汉代安定郡(今平凉市)为皇甫氏郡望。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。皇甫规亦任度辽将军,使匈奴中郎将,后历任尚书、弘农太守、转护羌校尉。皇甫节任雁门太守,亦东汉著名将领。皇甫嵩任北地太守,左中郎将,左车骑将军,后官至 太尉。
21.安定堂号:李学勤主编《中华姓氏谱·胡》和黄启昌编《中华姓氏通书·胡姓》中介绍,“安定(今平凉泾川县城北)成为胡姓著名郡望形成于两晋时期,实由安定胡姓名人和安定胡姓的名门望族长时间的发展积淀而成。”期间“安定临泾胡氏10多人位至将军、太守、刺史、三公九卿,还出了两位皇太后、皇后。”“由此,胡氏名闻天下,代代相续,后世的胡氏子孙,往往归宗于安定,安定胡氏成为胡氏中最显达、最庞大的一支。”由此,“安定也就成为天下胡氏的堂号,堂号即郡望,也就是发祥地。”
22.张轨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张轨(公元255—314)字士彦,西晋安定乌氏(今崆峒区)人。永宁元年(公元310)拜凉州刺史,屡平鲜卑叛乱,威著西土。累至侍中,太尉、凉州牧、西平郡公。又劝农桑、复币制、立学校,重用凉州士人,河西经济、文化于时独盛。张氏据凉州八十载,虽未称王,实为前凉国创始之主。
23.吕光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吕光(公元338—399)十六国时略阳,(今平凉庄浪县西南)人,氐族。建元十九年(公元383)奉苻坚命率军七万经略西域,高昌、焉耆、龟兹等三十余国尽皆归附。后据凉州称天王,自号太上皇,史称后凉。
BBIN宝盈集团官网24.皇甫一代名臣:指皇甫诞。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:皇甫诞,今平凉泾川人。隋时为兵部侍郎,开皇中,历比部、刑部侍郎,治书侍御史,尚书左右丞,死后追封弘义公。唐初为其立碑,欧阳询书《皇甫诞碑》今存西安碑林。
25.吴玠兄弟:《辞海》载:吴玠、吴璘兄弟二人皆为南宋抗金名将,今平凉庄浪人。玠与璘于公元1130年前后在和尚原、饶凤关、仙人关数败完颜宗弼(金兀术),玠官至四川宣抚使,被称为南宋“中兴武功第一”。玠死,璘代为领兵,与金帝完颜亮转战汉中,收复秦风、熙河、永兴三路十六州郡,官至太傅,封新安郡王。
26.梁鹄:《辞海》载,东汉书法家,安定乌氏(今平凉崆峒区)人,字孟皇,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,得师宜官法,以善八分著名。曹操甚爱其书,以为胜于师宜官。宫殿题署,多出鹄手。
27.拱极: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,即慕天颜(公元1624—1696)字拱极,号鹤鸣,今平凉静宁人。顺治进士,授钱塘知县,晋江苏布政使,江宁巡抚,加兵部尚书衔。抚湖广、贵州。授漕运总督。曾以大清正使身份力佐收复台湾。曾受到康熙皇帝两度嘉奖。
28.司马迁西上崆峒: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“余尝西至空峒,北过涿鹿,东渐于海,南浮江淮矣。”
29.李商隐:字义山,号玉溪生,晚唐著名诗人。曾居留泾州在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府下当幕僚,作七绝《瑶池》:“瑶池阿母绮窗开,黄竹歌声动地哀。八骏日行三万里,穆王何事不重来?”
30.李白神往:(公元701—762)唐诗人。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自称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静宁西南)。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(唐时属安西都护府,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)。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)青莲乡。以上为1999年版《辞海》权威解释。文中四句为李白《赠张相镐》五言诗句。
31.杜甫心仪:文中四句为杜甫《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》五言诗句。
32.林则徐流放抒怀,宝墨刻悬:指林则徐《出嘉峪关感赋》诗句:“塞下传笳歌敕勒,楼头倚剑接崆峒”。毛泽东手书的此诗句,刻碑矗悬于崆峒山紫霄宫左侧。
33.五万年智人头骨:1974年初,由刘玉林先生在泾川泾明乡东庄村牛角沟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,后经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鉴定,是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头盖骨,距今约5万年。被命名为 “泾川人”。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。
34.大云寺佛骨舍利:《光明日报》2009年1月14日报道《甘肃为14颗佛祖舍利安家》:泾川佛祖舍利是公元601年从印度引进,隋文帝下令建塔供养。公元694年,武则天敕令改建泾州大兴国寺为大云寺。1964年10月发现大云寺地宫,有盛放舍利的石函、鎏金铜匣、银椁、金棺、琉璃瓶五重套函。郭沫若亲自鉴定为“国宝级文物”。大云寺今已重修,并对外开放。
35.泾州三碑:指现存于平凉泾川县境内的北魏南石窟寺碑、宋代陶谷碑和镇海寺蒙文碑,其极具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。
36.庄浪梯田:1998年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“中国梯田化模范县”。庄浪梯田又被列入全国文物文化遗产保护范畴。
37.泾川绿化:泾川县曾荣获“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” “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” “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”等称号。
【作者简介】胡云安,平凉市崆峒区上甲村人。曾在新疆边防部队服役,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,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在职研究生。曾任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研究员、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。曾被聘为《光明日报》特约记者、《甘肃日报》特约评论员,长期从事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,并进行辞赋等方面创作。现聘任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