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吏与各位读者朋友共同进步,每天了解一个人物和一本书,增强文化底蕴。
“书成之际,已是初冬。窗外碧空如洗,黄叶似醉。明媚的阳光,穿过纱帘,轻抚案头,让人感到温馨而惬意。这是思想者的春天。思想者当沿着既定的方向,一路前行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不为世变,不因时移。这是职业要求使然,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。”
——高翔《在历史的深处》
高翔何许人也?
他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(正部级)、清史研究扛把子,更是用学术为时代把脉的思想者!可谓由学入宦的典范人物!
顶着“老干部”的稳重脸,却最爱在书里写“个性自由的光芒”,网友戏称他是“体制内的人文刺客”! 粗读一遍他的作品《在历史的深处》,我只想说,人大清史不愧是学界扛把子!
为啥高翔能成为正部级?各位读者朋友记好了,如果能对您或您的儿女有所启发,那此文就值了。关键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!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信仰。在如今各种价值观满天飞的文科学术界,高翔同志正是以此能脱颖而出(当然最基础的还是人的真本事)。
看完他的书,终于明白《如懿传》里的皇后为什么必须‘贤惠’——都是理学惹的祸!
读高翔的文字,总能在严谨的考据中触摸到人性的温度。他写谢济世案,不仅梳理雍正帝如何以“妄注经书”的罪名将这位学者流放塞外,更从谢氏边疆手稿里打捞出一颗不肯屈服的灵魂。那些在冰天雪地里写下的理学札记,字字都是对专制皇权的无声抗争。有豆瓣读者感叹:“当高翔写下‘个性自由的光芒’时,是否也在叩问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?” 这或许正是他的深意:历史研究不该是冰冷的解剖,而应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。
他总爱在档案的夹缝中寻找被正史抹去的面孔。那些因文字狱而破碎的家族,那些在理学教化下挣扎的妇女,那些被科举制度异化的书生……他们的悲欢在故纸堆里沉默了三百年,却被高翔的笔锋轻轻唤醒。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:“真正的历史永远活在细节的褶皱里,等待有心人用温度去熨平。”
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军学者,高翔的学术人生始终与时代浪潮角力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当“告别革命”的论调席卷学界时,他埋头整理康雍乾三朝的满文密折,从奏折的抬头格式、朱批笔迹中还原专制皇权的运作密码;当后现代史学解构宏大叙事时,他却在《近代的初曙》里,用十八世纪的物价账单重构中国现代化的隐秘基因。这种“不合时宜”的坚守,让他既被称作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守夜人”,也被视为“体制内的人文刺客”。
(书中后记)
今日重读《在历史的深处》,那些关于清初理学复兴的剖析,竟与当代文化重建形成奇妙共振。当我们在短视频里消费历史,在热搜榜上围观学术论战时,高翔的警告愈发振聋发聩:“若史学只剩考据的技艺,而失去观照现实的勇气,便是自绝于时代的病人。” 他笔下的康熙帝用《性理精义》统摄思想,何尝不是提醒我们警惕新的文化霸权?他剖析文字狱的森然体系,又何尝不是对言论自由的深沉呼唤?
学术,为现实服务,为人民服务!